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信息服务 > 媒体上的丹东 > 辽宁媒体
辽宁媒体

你不办,我不办 日子越过越舒坦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  |  浏览:

  2025-08-15辽宁日报

  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的村民在“移风易俗公约”上签字,如有违反规定举办宴请的,五年内取消一切村民福利待遇。本报记者王卢莎摄

  “那几年,村里的‘无事酒’就像雨后的蘑菇,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,让人躲都躲不及。”坐在自家院子里的石凳上,李根斌说起过去的情景,感慨万千,“那时候,感觉村里每天都有办酒的,搬家、满月、过寿、升学、盖新房都要办酒,甚至连买了辆新车、家里添了件新家具,都有人张罗着办一场酒席。”

  村民们嘴上抱怨着“人情债”压得喘不过气,却又碍于面子不得不赴宴,恶性循环之下,本应温馨的邻里往来,渐渐沦为沉重的经济负担。这场变了味的“无事酒”风,到底该如何刹住?记者就此展开了实地走访。

  酒席越来越多

  邻里关系却变了味

  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村民杨玉凤也曾为此烦恼:“以前,一年到头在地里忙乎,好不容易大棚里的菜好了,卖上价了,结果到年底一算,份子钱占了大半,甚至还得倒贴钱。其中不少酒席办得莫名其妙——母猪下崽摆酒、新买农用三轮车也要请客,甚至有人借‘孙子满月’名义连办三场答谢宴。”

  这样的酒席不参加不行吗?

  杨玉凤无奈地说:“大家都在一个村生活,低头不见抬头见,又大多沾亲带故,不参加实在磨不开面子。不去的话,不仅会被指责‘不懂礼数’,还会影响邻里关系。”在这种“人情绑架”下,即便满心抵触,村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随礼。一些村民不堪“无事酒”重负,甚至编了顺口溜:年头忙到年尾头,挣点小钱全送酒;有事没事摆一桌,日子越过越犯愁。

  随出的份子钱咋收回来?

  不少村民动起了“回本”的念头。王爷陵村的李宝海就曾借着仓房装修的由头,跟风办起“无事酒”。宴席当天,他收了8000元礼金,可酒水、食材、厨师费用一算,刨去成本仅落了不到2000元。更让他懊悔的是,“酒席办完后,我总觉得村里人的眼神不对劲,见面也不说话了,我知道他们觉得我爱占便宜。那段时间,我都不太好意思出门了,总觉得抬不起头。”

  面对这一乱象,王爷陵村党支部书记马立朋痛心疾首:“办酒的人想‘回本’,随礼的人怕‘吃亏’,大家都被所谓的‘面子’困住了。说是人情往来,实则成了互相攀比、利益算计的工具,把乡亲们的感情都冲淡了。”

  不办酒,不随礼

  钱包鼓了,人心暖了

  给沉重的人情债“松松绑”

  如何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,杜绝“无事酒”,成为不少地方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同路径,为乡村卸下人情重负,注入文明新风。

  午后,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的公告栏前,村民杨玉凤和几位老邻居唠着家常。公告栏上贴着新修订的《村规民约》,第六条红笔圈着的内容格外醒目:“禁止办升学宴、生日宴、乔迁宴……”

  “以前一年的随礼钱比种大棚的收入还多,现在总算能攒下钱了。”杨玉凤笑着感慨。正说着,村民王学东拎着刚买的菜路过,被大伙打趣:“你家外孙考上大学,不摆几桌庆祝下?”王学东连忙摆手:“可不能办!守住这些福利,比摆酒风光多了!”

  他说的福利,是金山村实打实的惠民政策:70岁以上老人春节领400元至1000元红包,患大病重病村民每次补助1000元,400多位失地老人每月领养老金,考上大学补1000元……村民只要签订“移风易俗承诺书”,自觉抵制“无事酒”,就能共享发展红利。

  “今年村里五六个孩子考上大学,没一家办升学宴的。”村党总支书记李德斌感慨,“以前办酒是为‘回本’,现在大伙觉得,保住福利、守住和气,比啥都强。”

  曾经泛滥的“无事酒”逐渐变少,取而代之的是淳朴的乡风民风和融洽的邻里关系,村民们不再为频繁的随礼和赴宴而烦恼,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生产、陪伴家人;邻里之间不再被利益纠葛所困扰,互帮互助、睦邻友爱的氛围越来越浓厚。

声明:以上作品内容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
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    辽ICP备10202233号-1